
雷竞技RAYBET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
雷竞技RAYBET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审时度势,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11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已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成为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
古丝绸之路正焕发新的生机。中国与各方携手同行,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筑就通向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2023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深刻阐明“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
这是2023年10月1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附近拍摄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景观布置。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伟大的思想,凝结着历史的智慧,启示着未来的方向。
从擘画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合作蓝图,到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倡导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到提出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目标……习近平主席为各方携手推进这项开创性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十一载春华秋实。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
——我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建成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
——我国与多边开发银行联合筹建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分别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基本建立了多元、稳定、可持续的投融资体系;
——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与共建国家间货物贸易额累计达到160万亿元。“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签署数量和互认国家数量均居全球第一,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
11月15日上午10时20分,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随着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从站台缓缓驶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
2024年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X8083次中欧班列(重庆—杜伊斯堡)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驰而不息,这支往返欧亚大陆的“钢铁驼队”跨越新里程,搭建了沿线经贸合作新平台。如今,中欧班列已通达25个欧洲国家的227个城市以及11个亚洲国家的100余个城市,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
共建“一带一路”奏响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开辟了各国交往的新路径,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
2024年2月1日,在陕西西安,消费者在“中欧班列(西安)进口商品年货节”上挑选哈萨克斯坦粮油产品。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共促高质量发展造福人民
今年10月26日,在位于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吉国立技术大学内,由浙江承建的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正式揭牌。
鲁班工坊,是以中国古代杰出工匠鲁班命名的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平台,主要是帮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被称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
共建鲁班工坊是习近平主席一直关心推动的重要项目。2023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发表主旨讲话时说,“在中亚国家设立更多鲁班工坊”。
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泰国鲁班工坊启运。8年多来,中国已在亚欧非三大洲合作建成30余个鲁班工坊,学历教育累计培养学生近万人,实施职业培训超过3.1万人次,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桥梁。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造福人民、惠及民生,就是其不变的目标。11年来,一个个“小而美”“惠而实”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落实落地:
2014年12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泽蒙—博尔察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近70年来贝尔格莱德市多瑙河上仅有一座大桥的历史;
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让物流运输变得快捷和成本可控;
甘肃首趟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在敦煌市铁路西货站综合货场等待发车(2022年4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2022年3月,中国援建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谊医院投入使用,改善了柬埔寨的医疗条件,降低了当地居民看病花销;
2024年8月,由中国企业承建的瑙鲁艾沃港码头升级改造项目反渗透泵房正式通水运营,更好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用水需求……
一条条公路铁路、一座座学校医院建成启用,一个个民生实事项目加快推进,帮助共建国家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11月29日,装运铁矿石的海铁联运班列经过福建莆田湄洲湾港罗屿作业区附近的一座桥梁(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发展的故事中,人永远是最活跃的主角。在共建国家人民眼中,“一带一路”是越来越好的生活,也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斐济楠迪,中国—太平洋岛国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内,巨菌草长势惊人,11月份一天能长5到8厘米。
2012年,斐济农业和水道部楠迪推广官阿特勒尼·乌伊纳卡洛与中国专家紧密合作,将菌草技术引入斐济。“菌草不仅可以培育出高品质的食药用菌,还可作为优质饲料,带动畜牧业的发展,是斐济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她说。
通过举办菌草技术培训班、建设菌草技术示范基地等交流合作形式,如今,菌草项目已在100多个国家落地生根,在脱贫、就业、治沙、发电等领域释放巨大潜力,成为造福世界的“幸福草”。
2024年8月26日,林占熺教授(右二)在福建农林大学向卢旺达留学生介绍菌草栽培灵芝技术。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论断,阐明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人文价值。
跨越大洋大陆,人民心心相印。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深入推进;鲁班工坊、“光明行”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亮点品牌,促进了共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民生福祉……这条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携手谱写丝路时代新篇章
当地时间11月14日,在中国和秘鲁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双方代表进一步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规划。中秘将深化在基础设施和物流、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的互利合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伙伴国家同中国双向奔赴,携手开启合作新篇章。
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秘书处揭牌,正式启动秘书处工作;
9月,第三届“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宣布将启动专利加快审查试点、地理标志保护和合作试点等一批新的务实合作项目;
10月,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发布《“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9)》,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路径……
今年以来,各方合作不断深化,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2024年9月20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上,来自伊朗的参展商(前左一)向观众介绍产品。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国迫切需要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促进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的意义愈发彰显、前景更加光明。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有决心,有诚意,更有行动:
2023年10月,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1年多后,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其中,“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置于八项行动之首。
命运与共,逐梦同行。
这是愈加宽广的“合作之路”——我国将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同更多国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投资保护协定。
这是充满机遇的“发展之路”——我国将持续深化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合作,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
这是备受关注的“普惠之路”——我国将继续实施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和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预计到2030年可使相关共建国家的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同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协同增效……
路在脚下,梦在前方。中国将携手世界,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共同绘就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画卷。
文字记者:魏玉坤、周圆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徐曼、张善臣、郜新鑫、王宇轩

雷竞技RAYBET第41次南极考察:南极中山站的“生命之水”从哪里来
雷竞技RAYBET 水是生存要素之一。在中山站,队员们喝的水从哪里来的呢?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队员带着走近了才知道,中山站的生命之水就在这片冰面下面。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表面它是冻住的,底部没有冻。这个叫莫愁湖。站上用的水都是从这个湖里过来的。
虽然南极洲上覆盖着巨大的冰盖,组成这些冰盖的淡水资源占据了地球淡水资源的70%以上。但是在南极,很难利用这些淡水资源。目前,南极大陆全境分布着约20个国家的近40个全年科考站,还有运行维护的夏季专用科考站。但并不是每个站都有合适的淡水湖,有的需要通过海水淡化来取水。在中山站,有了莫愁湖,队员们确实不用发愁了。即使是冬天,湖底下的水也不会冻住。
湖心泵房内的温度常年保持20度左右。为了掌握冰下淡水的情况,队员们还会定期来测量冰厚、水位和水质。莫愁湖的水从泵房抽上来,通过这些管路,一直延伸送到发电栋。这些管路里不仅装有保温层,还有电加热,确保水不会被冻住。
在发电栋,不仅有水处理房,还有锅炉房,这样莫愁湖的水在这里就可以进行热交换,供到越冬楼和厨房等,水龙头出来的水就都是温热的。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发电班班长张冬:我们相当于一个小城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雷竞技RAYBET新华全媒+丨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创造新纪录
雷竞技RAYBET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题: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创造新纪录
新华社记者顾煜、戴小河
初冬时节,准噶尔盆地东部已是银装素裹,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内一派繁忙景象。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和吐哈油田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至今,这里的页岩油产量已超百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迎难而上 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99.7、99.8、99.9……随着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数字慢慢跳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或紧盯屏幕,或仔细核对,当数字变为100时,中控室内气氛热烈,这意味着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11月24日,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两名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生产井压力,保障页岩油平稳生产。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页岩是如书页般层层分布的岩石。页岩油是附着在页岩石或者缝隙中的石油,属于最难开采的油之一。因此,开采页岩油,在业内也被称为从石头缝里“榨”石油。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四川、渤海湾5个大型盆地和柴达木、江汉、苏北等8个中小型盆地。准噶尔盆地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木萨尔、玛湖、五彩湾—石树沟三大凹陷区,总资源量超30亿吨。
“准噶尔盆地的页岩油主要以陆相为主,相比北美海相页岩油,其连续分布面积偏小、成熟度偏低,开发难度极大。”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地质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依伟介绍,2020年,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复函同意设立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吐哈油田准东采油管理区总工程师孙辉辉表示,尽管曾被一些外国专家认为在这里开采页岩油是“天方夜谭”,但经过多年持续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示范区页岩油年产量增长显著,为国内非常规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创新模式 寻找页岩油开采“金钥匙”
在国外,把含油性好、开采价值大的页岩油优质储层称为“甜点区”。吉木萨尔页岩油开采难,难在储油层之深,更难在“甜点区”之薄。在这里,储油层平均深度达3800米。深藏其中的“甜点区”如同波浪般起伏分布。
11月24日,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工作人员在页岩油联合处理站工作。(张睿 摄)
“页岩油储层就像是地下长长的‘夹心饼干’,‘甜点区’就像夹在中间的‘奶油层’。在钻井过程中需要控制钻具横向沿着‘奶油层’去钻,增加与‘奶油层’的接触,后期才能产出更多页岩油。有些‘奶油层’不是直的,或拐弯,或向上拱起,或向下折叠。”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工艺研究中心副主任鲁霖懋说,穿越“奶油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优质储层识别,“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那咱们就自己去探索。”
科研人员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实地试验,终于探索出一套页岩油开采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优质储层识别技术得到突破。”鲁霖懋说,此外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示范区开采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绿色智能 页岩油开采更加高效环保
车行茫茫雪原,路两边不时出现的集装箱式小房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这是我们采油的无杆泵,取代了传统的‘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将数千米之下的页岩油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地面,单井能耗显著降低。”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员工孙鹏科告诉记者,如今随着油田数字化转型,生产运行实现“无人巡检+故障维修”,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目前我们的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单井全覆盖,依托物联网技术,无杆泵采油平台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会自动传输到中控室,实现了无人巡检。”
在改变传统采油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同时,示范区还持续推进一系列技术革新,不断实现废料无害化处置与循环再利用。光伏发电与油气开采结合、二氧化碳驱动采油……一项项举措实现了页岩油开采更加绿色环保。
目前,我国已成立3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包括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大庆油田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希望通过我们推动页岩油增储上产的实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力量。”陈依伟说。

雷竞技RAYBET我国科学家在“连续变量”集成光量子芯片领域实现新突破
雷竞技RAYBET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魏梦佳)我国量子科技研究迎来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我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全球首例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簇态。相关专家表示,这一成果填补了采用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的光量子芯片关键技术空白,也为光量子芯片的大规模扩展及其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奠定重要基础。
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种能在微纳尺度上编码、处理、传输和存储光量子信息的先进平台。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大规模量子纠缠是国际量子研究难题。量子纠缠簇态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纠缠态,是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资源,然而其确定性、大规模制备面临巨大实验困难,尤其连续变量簇态的光量子芯片的制备和验证技术在国际上仍属空白。
图为王剑威教授(中)与团队成员在北大实验室测试集成光量子芯片。(受访者供图)
经多年攻关,北京大学教授王剑威、龚旗煌和山西大学教授苏晓龙等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创新性发展了连续变量光量子芯片调控、多色相干泵浦与探测技术,实现了确定性、可重构的纠缠簇态制备,并对簇态纠缠结构进行实验验证。
王剑威介绍,量子比特可分别通过离散变量编码、连续变量编码方式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为制备出具有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以往通常采用基于单光子的离散变量编码方式,但该方法的成功率随量子比特数增加呈指数下降。为此,团队采用基于光场的连续变量编码方式,破解了制备量子比特和量子纠缠的“概率”难题,首次实现了量子纠缠簇态在芯片上的“确定性”产生。
图为北大博士研究生、论文第一作者贾新宇展示集成光量子芯片。(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国科学家在集成光量子芯片技术领域取得的新突破。”龚旗煌表示,这一原创成果为大规模量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控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对推动量子计算、量子网络和量子模拟等领域的实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杂志审稿人评价称:“这项工作首次在光量子芯片上实现多比特的连续变量量子纠缠,是可扩展光量子信息处理的重要里程碑。”